《我可能錯了》讀後感:一段從喧囂到寧靜的奇異旅程🌿
最近看完這本之前聽過許多推薦的書,閱讀之前,我以為這是類似「秘密」或是「當下的力量」,充滿著能量光芒難以直視的書,我沒想到是半自傳體的形式,從比約恩決定出家的緣由開始談起,整本書以第一人稱的敘述,講述他的一生,他的經驗,他的體悟,穿插著智慧的思考,非常易讀,讓我忍不住一下子就看完,又一看再看反覆翻閱。
以下分享幾個我印象深刻的點:
1. 僧人的平凡面:
比約恩分享了森林僧人的生活,讓我們能一窺這個特殊族群過著怎樣的日子。除了他們的日常生活、戒律的種種之外,最有意思的是他也坦承了自己在冥想過程中的挫敗和雜思,這點無疑是帶給人很大的鼓舞--發現這樣的大師其實也是著如此平凡的胡思亂想,讓人感覺特別的親近,從書中的敘述也可以感受到,他從困在自己對工作的厭惡的上班族,到在冥想打坐裡掙扎的僧人,經過不斷地致力於心靈上的修練,漸漸地達到心靈上的寧靜祥和。更棒的是,他把他的心路歷程與你分享,讓你可以在某個層面上感同身受這樣子的轉變,這是我認為這本書特別有價值的地方。
2. 還俗後的憂鬱:
「我可能錯了」講的是放下自己念頭的習慣,這也是貫穿全書的一個主旨。比約恩的經歷讓我特別有感的,是他提到他剛還俗的時候,經歷了長達一年多的憂鬱期,這段時間他深陷嚴重的焦慮,封閉孤立自己,這讓我想到我同樣也經歷過一段時間的憂鬱期,我但願我永遠不會再經歷那樣的狀態,但那也讓我更理解,能從憂鬱期走出來是有多麼地不容易。
我認為憂鬱的狀態,是一種很寶貴的經驗,那讓你有機會直面內在一些很深刻但真實存在的事物,沒有經歷過的人可能很難想像,我們以為人性是趨樂避苦的,但為什麼人會進入一種固著在負面思想的狀態?那些覺得自己糟糕透頂,那些覺得一切都不會好轉,那些負面卻又充滿穿透力的的念頭,可以那麼貼近一個人,如果目光所及都是黑暗,有什麼是支持自己堅持下去的?對比約恩來說是,正是這個不斷「放下」的練習,讓看似漫長的隧道終走到盡頭的光。
3. 其實是他人代筆:
整本書用俐落的第一人稱書寫,並且有許多深刻的自我剖析和內在探索,然而其實內容的書寫者是他的製作者卡洛琳。這種合作方式讓我非常驚嘆,這表示他們有非常深刻的信任、了解和合作關係,這在任何人的生命裡都是很難得的。另一部分,也就更顯現了,比起字句上的內容,真正讓這本書的價值顯現的,或許是比約恩這個人獨特的存在,他那三段截然不同的人生,以及他在中間的體悟與選擇,是真正激勵人心的部分。
閱讀此書的當下,比約恩已經選擇邁入另一段不同形式的旅程,但他獨特的生命,仍舊鼓舞著世界上許許多多的人。
如果沒有出家,他不會成為他,如果沒有還俗,他不會影響這麼多人…這無疑是一段奇異旅程,而我可以感受到他對這一切的感謝,在許多關鍵時刻,他做出了勇敢且符合他內在真實的決定,這也讓我反思,自己是否對自己內在的感受誠實?是否勇於做出那些困難卻重要的決定?
我想要怎麼樣地活著,是握緊拳頭,還是張開雙手?
很開心可以在職涯轉換之際,閱讀到這本好書,這是一個深刻又激勵人心的故事,推薦給看到的所有人。
Comments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