開啟一段與自己的深度對話:《日常生活的榮格心理學》課程心得
最近,我完成了hahow的這門線上課,彷彿走完一段看似靜默,實則翻湧的內在長路。
這不是一門輕鬆的課程,它帶我一步步走進潛意識的地層,引導我面對自己的面具、原型、投射與夢境--更重要的是,讓我開始誠實地問自己:「我真正想活成什麼樣子?」
整體來說,這門課對我最大的幫助有三個部分。
首先,是釐清我對工作的 Animus 投射與壓力。
過去我總覺得自己對工作提不起勁、毫無創造力,甚至感到情緒性耗損,但從未意識到那背後其實隱藏著我對內在陽性能量的扭曲認同。我把「陽性」等同於壓迫、責任、專業與高效,並內化為對自己的高標準與否定。
「我不喜歡我的工作」背後,很可能其實是:「我不想再為那套壓抑我真實感受的結構服務。」
課程讓我看見,原來我可以選擇一種更溫柔、更支持性的 Animus,那是守護型的陽性能量,不是壓制我的結構,而是能夠支持我創造與選擇的力量,從這個角度去看待,對工作的情結自然就淡化了。
第二個收穫,是我透過「書寫未來劇本」這個練習,終於說出了我真正想過的生活。那是一種清晰又踏實的感覺,不是空想,不是逃避,而是我內在靈魂發出的明確願望:我想成為自由創作者、以身心靈結合藝術陪伴他人,並活出自由、自主創作、能兼顧家庭的生活模式。
寫下來的那一刻,我才真正承認,自己不是對現狀不滿,而是早已準備好,要走向更對味的生活藍圖。
最後,也是最重要的一點,是我重新面對了那段與分析師的困擾關係。
我曾經深陷對他的期待,也經歷了幻聽、情緒混亂與強烈的失望。但課程讓我明白,那其實是一場劇烈的投射撕裂:我把內在高我、導師原型、靈魂理解者全都投射到他身上,當他無法回應我時,我陷入了「他不懂我=我沒有價值」的情緒漩渦。
而這個過程,反而成為我回收力量、覺醒主權的契機。我明白了:我想要的不是一個來拯救我的人,而是能陪我一起走路的靈魂同伴。而那個人,其實從來就是我自己。
客觀上,這門課的優點是結構扎實、理論與書寫並進,模組設計也很有深度。
我特別欣賞它藉由精準的提問,讓我們從自己的文字中看見潛意識的訊息。從人格面具、原型、到夢境、人生劇本與投射,我覺得這門課確實幫助我建立了清晰的心理地圖與靈魂觀察語言。
但我也必須誠實說,這門課在課後陪伴與社群經營上明顯偏弱。
雖然作業的設計都非常有力量,也引導得很深入,但缺乏討論區的實質互動與反饋,讓整體學習過程略顯孤立。許多學員的作業被上傳了、分享了,卻沒有任何回應或承接。
這讓人容易在書寫過程中產生「我是不是在對空氣說話?」的疏離感。
課程若能在學員之間建立更實質的對話空間,或安排引導者定期給予回饋與陪伴,效果會更加完整與深刻。
總結來說,這是一門「點燃靈魂覺知」的課,但需要我自己去延續「活出轉化」的實踐。
它帶我找到入口,也給了我語言與觀點,但接下來真正的行動與落地,還是要靠我自己。
但這也正是它最有價值的地方:它沒有把我困在「被引導」的結構裡,而是幫我看見自己的引導力。
我走出了那段混亂的投射經驗,也清楚地描繪出我想前往的未來。
現在,我準備開始行動,不是因為課程說可以,而是因為我終於準備好對自己說「Yes」。
這不是一門輕鬆的課程,它帶我一步步走進潛意識的地層,引導我面對自己的面具、原型、投射與夢境--更重要的是,讓我開始誠實地問自己:「我真正想活成什麼樣子?」
整體來說,這門課對我最大的幫助有三個部分。
首先,是釐清我對工作的 Animus 投射與壓力。
過去我總覺得自己對工作提不起勁、毫無創造力,甚至感到情緒性耗損,但從未意識到那背後其實隱藏著我對內在陽性能量的扭曲認同。我把「陽性」等同於壓迫、責任、專業與高效,並內化為對自己的高標準與否定。
「我不喜歡我的工作」背後,很可能其實是:「我不想再為那套壓抑我真實感受的結構服務。」
課程讓我看見,原來我可以選擇一種更溫柔、更支持性的 Animus,那是守護型的陽性能量,不是壓制我的結構,而是能夠支持我創造與選擇的力量,從這個角度去看待,對工作的情結自然就淡化了。
第二個收穫,是我透過「書寫未來劇本」這個練習,終於說出了我真正想過的生活。那是一種清晰又踏實的感覺,不是空想,不是逃避,而是我內在靈魂發出的明確願望:我想成為自由創作者、以身心靈結合藝術陪伴他人,並活出自由、自主創作、能兼顧家庭的生活模式。
寫下來的那一刻,我才真正承認,自己不是對現狀不滿,而是早已準備好,要走向更對味的生活藍圖。
最後,也是最重要的一點,是我重新面對了那段與分析師的困擾關係。
我曾經深陷對他的期待,也經歷了幻聽、情緒混亂與強烈的失望。但課程讓我明白,那其實是一場劇烈的投射撕裂:我把內在高我、導師原型、靈魂理解者全都投射到他身上,當他無法回應我時,我陷入了「他不懂我=我沒有價值」的情緒漩渦。
而這個過程,反而成為我回收力量、覺醒主權的契機。我明白了:我想要的不是一個來拯救我的人,而是能陪我一起走路的靈魂同伴。而那個人,其實從來就是我自己。
客觀上,這門課的優點是結構扎實、理論與書寫並進,模組設計也很有深度。
我特別欣賞它藉由精準的提問,讓我們從自己的文字中看見潛意識的訊息。從人格面具、原型、到夢境、人生劇本與投射,我覺得這門課確實幫助我建立了清晰的心理地圖與靈魂觀察語言。
但我也必須誠實說,這門課在課後陪伴與社群經營上明顯偏弱。
雖然作業的設計都非常有力量,也引導得很深入,但缺乏討論區的實質互動與反饋,讓整體學習過程略顯孤立。許多學員的作業被上傳了、分享了,卻沒有任何回應或承接。
這讓人容易在書寫過程中產生「我是不是在對空氣說話?」的疏離感。
課程若能在學員之間建立更實質的對話空間,或安排引導者定期給予回饋與陪伴,效果會更加完整與深刻。
總結來說,這是一門「點燃靈魂覺知」的課,但需要我自己去延續「活出轉化」的實踐。
它帶我找到入口,也給了我語言與觀點,但接下來真正的行動與落地,還是要靠我自己。
但這也正是它最有價值的地方:它沒有把我困在「被引導」的結構裡,而是幫我看見自己的引導力。
我走出了那段混亂的投射經驗,也清楚地描繪出我想前往的未來。
現在,我準備開始行動,不是因為課程說可以,而是因為我終於準備好對自己說「Yes」。
Comments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