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相伴卻不同行,夥伴型通道的困境

第一篇上一篇
我與先生相識於攀岩。我們因為這項共同的熱愛而建立起深厚的連結,有著交疊的朋友圈和無盡的話題。然而,隨著時間推移,先生依然執著於攀岩,而我的熱情卻悄然退卻。薦骨回應的消逝如此真實而無情,曾經讓我無比喜愛的活動,漸漸無法再觸動我的心。儘管感到不捨,我仍然選擇去追尋新的興趣。而當我們失去這個共通的活動,彼此的生活交集變得稀少,關係似乎淡出成為日常背景。

我們尊重彼此的選擇,也遵循各自的步伐向前。那條共同的10-34,引領我們走上各自的道路,而這,其實正是夥伴通道運作起來的樣子,一樣的設計,讓對方對你來說幾乎是「隱形」的。

「我們好像⋯怎麼說,有點貌合神離的感覺。」先生說道。
「那麼,你覺得,我們要分開嗎?」我的問題並未得到他的回應。

除了夥伴通道,我們也因火花通道而聯結了9-52專注的通道,這條通道象徵深耕與組織,是一種穩定而不易改變的力量,深深影響著我們的關係。即便彼此的聯繫變得冷淡,我們並未真心想要分離,而是選擇讓各自的薦骨隨心而動,彼此安好便足夠。

轉折究竟是何時發生的?說來微妙,也許並沒有某個特定事件或魔法,關係的轉變似乎在不知不覺中悄然發生。我們逐漸又有了話題,慢慢地,也開始又找到一些想共同嘗試的事物。或許某些化學變化確實需要時間醞釀,隨著關係逐漸回暖,我們在彼此不同的經歷中找到了新的意義,更增添了獨特的相處質感。

這一切彷彿雙人共舞,有時退後也是舞步的一部分。在這些冷卻與再度熱絡的過程中,我們學會了掌握恰當的距離,時而對望、時而並肩,有時背對背,但始終不變的是那份相守的承諾。

如今,火花通道成了默契,妥協通道不再是問題。經歷分開旅行後,當我們再度相伴,才發現熟悉的彼此依舊是最美好的歸宿。

不曉得這幾篇文章,有沒有讓大家更理解關係中不同連結模式的運作呢?想向大家分享,關係中的連結模式,只是呈現了不同的運作,但絕非一段關係品質好壞的保證,每一種通道都可能有其優勢和挑戰,而人類圖在其中的作用,正是幫助我們更清晰地看見彼此不同的立場。

我和先生的合圖中並沒有學習通道,因此本文就是系列的最終篇,但合圖其實還有蠻多可以探討的部分,如果對怎麼看合圖有興趣,也可以參考我部落格的文章,祝福大家,都能夠在關係中有所覺知並成長。
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