無語

《語塞 Lost for Words》邱鴻程
首頁放了好久的這張照片,是2017年去陶博館參觀時看到的作品。
實體像黑板一樣大,占了整個牆面,上頭照片只有拍中間的部分,整個作品的構圖就是從中間分成黑白兩塊,很簡單的畫面,卻讓自己印象深刻,在作品前佇足許久。

網路上蒐尋,有找到一些創作者之前個展的資訊,提到他自身幼年口吃的經驗、在表達及溝通上的困境,以及想透過作品傳遞感受及表現情感的創作理念等等。
這讓我想起一些事情。

我在人類設計中是屬於喉嚨中心沒有定義的那種人。
聽母親說,小時候的我很晚才開始講話,話也不多,讓她總擔心我是不是自閉症或有學習障礙。回想起來成長的過程,是在跟不同人的相處中,藉由角色的模擬轉換、學習不同的語言模式,漸漸地摸索出自己的應對方法。俗話說得好,不要怕曝露在制約下,要怕曝露在不夠多的制約(沒有這種俗話!),我順利地長大,也正常地開口說話,我家6個成員,除了我之外其他5個人喉嚨中心都有定義,想來沒學幾招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本事,這家裡怕是沒有我說話的餘地了。
更甚者、在某些其他人覺得「這人已經無法溝通!」的時刻,我還能和那些家人對話,結果時至今日,反而被手足間評價為「會講話的人」:S

Q先生也是喉嚨中心沒有定義的人。但我們兩個在一起,經由電磁型的連結,接通了2條通往喉嚨中心的個體通道。
有的時候,我們會在同一個空間各忙各的,只是靜靜地陪伴,一句話都不說。
有的時候,我們卻又有好多話、可以天南地北地討論。我們分享彼此的生活和想法,用屬於我們兩個人的方式重新詮釋,我們有越來越多只有彼此知道的代名詞,我們創造一種、只有兩個人才能理解的對話模式。
這是很有趣的感覺,你心裡的那些感受、你腦中的那些思考,可以在一次次對話中迸現出來,那些無以名狀的事物,原來是可能被訴說,原來也可以被架構、並以充滿啟發性的方式去表達。
這是我在和Q先生相處的過程中,所感受到和原生家庭在對話時,很不同的感受。
不過這種氛圍,畢竟只存在兩人相處時的互相投射,而這種對話方式,也無法涵蓋兩個人所有不同的生命歷程。

回到這幅作品,當時只是很是感動,卻不太確定觸動自己的是什麼,即使放到部落格首頁時,也只是隱隱約約地感覺「這幅作品似乎很適合」。

有些創作型式很強烈,像是一首歌、一部電影、或一本小說,讓你哭得稀哩嘩啦,然後宣洩完就結束了。
有些創作型式很深層,像一幅畫,或是一個雕塑,你很難知道它打動你的是什麼,但那是一種很底層、很原始,自己也觸不太到的東西。那種印象會留在你心底很久很久,讓你不斷反芻思索,隨著每日每日的生活鋪陳轉折,靜靜地釀出不一樣的什麼。

那些當時惘然,竟也能漸漸釋然。

你的喉嚨中心有定義嗎?你是否在家庭在生活中、也和不同人有著不一樣的對話方式呢?是否也有一些,依舊拼湊不出文字的感受呢?
也許你可以在一些語言外的創作形式中,找到理解與共鳴。
也許它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完整、成熟並轉換。
而如果生命給你那樣的機緣,也許有一天,那些感受,也終可以找到適當的語言,一個能真正好好訴說的出口。

Comments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