永遠不嫌遠的解脫之路--《寬宥之南》讀後感
我承認一開始會注意到是被那個「加害人與被害人共同著作」的宣傳標語吸引,但看完後不得不說,這兩人的關係根本不是一言難盡能形容的嘛。
不過也正因為這樣,要面對這樣的創傷需要的又是不同層次的智慧吧,好像也很難比較陌生強暴或約會強暴那一個比較難解。我不認為旁人有權評價在悲劇之後,當事人選擇的策略是什麼。原諒不是就比報復高尚,緊抓著不放的人,也不見得比遺忘快樂。
我覺得莎的歷程最值得參考的,並不是她選擇了原諒,而是她嘗試了那麼多方式仍舊痛苦,但她沒有把痛苦當作是她生命裡的必然,也沒有緊抓著自責、報復不放或粉飾太平,她不放棄的只有尋找讓她解脫自由的可能性。
直到她找到屬於她的道路,她不僅放下自己的痛苦,還把那些東西當成養份,從中蛻變出現在的自己。
這條和解之路不可能適合所有人,但的確讓人看到了,在創傷事件後身為「人」的反應可以有多麼不同的層次。
湯瑪斯和莎蒂絲是初戀男女朋友。湯瑪斯十八歲的時候參加一個短期的交換學生計劃,而從澳洲來到冰島,在冰島結識了莎,兩人在兩情相悅下發生了第一次的性關係,而隔天,就隔天,在舞會的時候,莎喝醉喝到整個人動彈不得但意識是清醒的,湯送她回家後,就在她自己的房間裡強暴了她。
之後湯先是避不連絡兩天之後,再和莎說要分手,然後交換學生期間也結束了就回到自己國家。這件事就這麼變成房間裡的大象沒人提起。
四年後湯因故又來到冰島,這次換莎主動引誘他,並要求他發生了好幾次"沒有愛的性行為",直到湯再次逃離她也逃離冰島。
這段期間莎在情感上經歷了好幾段不穩定的關係,讓她陰影加陰影,直到她受不了向相關單位求助,並嘗試用寫作的方式抒發情感,因為她對於相關議題深刻的描述,反而在事業上以作者、劇作家的身份活躍起來。
又四年後,她決定寫一封信給湯,大意是湯你太過份,我想原諒你但無法。沒想到湯很誠懇的道歉並詢問他應該要怎麼做才能讓莎感覺好一點。
那之後兩人又經過八年的通信後,才決定再見一面,並在一週的時間內,好好把想講的話講完。
整本書大致是兩人在這一週的的對話日記,穿差各自的背景描述和回憶,去拼湊出兩人的生命歷程。
關於心理部份的剖析書裡面寫的很細膩,中間好幾段對話都很發人省思。
我承認一開始會注意到是被那個「加害人和被害人共同著作」的宣傳標語吸引,但看完後不得不說,這兩人的關係根本不是一言難盡能形容的嘛。
不過也正因為這樣,要面對這樣的創傷需要的又是不同層次的智慧吧,好像也很難比較陌生強暴或約會強暴那一個比較難解。
兩人能這樣面對面深刻地分享彼此的情感和思想並和解,除了往日青春情份,我想很重要還因為湯對自己造成的傷害有覺知,湯一開始也經過心理上的否認,是在和莎斷斷續續的連絡當中,才慢慢理解自己做過的事情,他願意付出去彌補過往的傷害,也盡可能避免再發生類似的事情,不僅是言語上,而是在他的生命裡,不斷用行動去實踐。以一個「犯行者」來說,湯雖然被動,但是在莎的發難下還算是有求必應,無論是基於什麼樣的情感。
然而這世上多的是對他人的苦痛認知甚少的人們,疾病上有所謂的病視感,對有些人來說,「罪視感」這東西恐怕是不存在的,當一個犯案現場少了加害人時,留下的人又要如何去面對自己的情緒?而如果沒有犯行者的悔悟,沒有家庭社會的理解支持,當事人是否還能夠在自己心裡,去把這樣的苦痛做轉化,找到自己心裡的平靜?
另外一個讓我蠻有感觸的則是莎的心理轉變。她從一開始把錯歸因到自己喝醉酒不檢點,並陷入自我懷疑自責的深淵。接著她把她的痛苦怪罪到湯身上,並採取報復性的方式,想讓湯有一樣的痛苦,湯的確覺得難受,但這無法讓莎比較好,她想要忽略這件事,但心裡的陰影讓她沒辦法建立坦承互信的親密關係,甚至讓她經歷更多的傷痛,直到她選擇用書寫、分享的方式,慢慢釐清自己,那些情感是來自當年那個犯案現場,那些是來自後來的心理和社會壓力,而又有那些其實是她的本性?她不只書寫,她也和湯通信,也許是距離和時間的作用,當年湯沒辦法承受的情緒,在這後來八年的通信中反而漸漸有了溝通,一直到最後兩人面對面和解,她不只放下心裡的痛苦,還找回一個朋友,曾經是初戀男友的朋友。
像莎這樣開頭的故事並不少見,但有太多人,卡在中間任何一個階段終其一生。
如果過往的真相是一個沈重的鉛球,所有這些懷疑自責、想要忽略或報復的情感,就是隱形的鎖鍊。莎在書中提到,也許她會選擇原諒,是因為無論是用那一種方式,這鎖鍊都短得讓她無法略過那犯罪現場不看,直到她領悟自己除了原諒別無選擇。
我不認為旁人有權評價在悲劇之後,當事人選擇的策略是什麼。原諒不是就比報復高尚,緊抓著不放的人,也不見得比遺忘快樂。
我覺得莎的歷程最值得參考的,並不是她選擇了原諒,而是她嘗試了那麼多方式仍舊痛苦,但她沒有把痛苦當作是她生命裡的必然,也沒有緊抓著自責、報復不放或粉飾太平,她不放棄的只有尋找讓她解脫自由的可能性。
直到她找到屬於她的道路,她不僅放下自己的痛苦,還把那些東西當成養份,從中蛻變出現在的自己。
不是每個人都有那樣的幸運,可以在這樣的過程中得到空間和支持,更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,可以一次又一次地放下過往的心理模式,去尋求真正的解藥。
這讓我不禁思考,自己是否也在某些層面陷入同樣的情緒迴圈而不自知呢?困住自己的,又到底是真實的限制,還是只是心裡的慣性呢?
這條和解之路不可能適合所有人,但的確讓人看到了,在創傷事件後身為「人」的反應可以有多麼不同的層次。
關於心理部份的剖析書裡面寫的很細膩,中間好幾段對話都很發人省思。
我承認一開始會注意到是被那個「加害人和被害人共同著作」的宣傳標語吸引,但看完後不得不說,這兩人的關係根本不是一言難盡能形容的嘛。
不過也正因為這樣,要面對這樣的創傷需要的又是不同層次的智慧吧,好像也很難比較陌生強暴或約會強暴那一個比較難解。
兩人能這樣面對面深刻地分享彼此的情感和思想並和解,除了往日青春情份,我想很重要還因為湯對自己造成的傷害有覺知,湯一開始也經過心理上的否認,是在和莎斷斷續續的連絡當中,才慢慢理解自己做過的事情,他願意付出去彌補過往的傷害,也盡可能避免再發生類似的事情,不僅是言語上,而是在他的生命裡,不斷用行動去實踐。以一個「犯行者」來說,湯雖然被動,但是在莎的發難下還算是有求必應,無論是基於什麼樣的情感。
然而這世上多的是對他人的苦痛認知甚少的人們,疾病上有所謂的病視感,對有些人來說,「罪視感」這東西恐怕是不存在的,當一個犯案現場少了加害人時,留下的人又要如何去面對自己的情緒?而如果沒有犯行者的悔悟,沒有家庭社會的理解支持,當事人是否還能夠在自己心裡,去把這樣的苦痛做轉化,找到自己心裡的平靜?
另外一個讓我蠻有感觸的則是莎的心理轉變。她從一開始把錯歸因到自己喝醉酒不檢點,並陷入自我懷疑自責的深淵。接著她把她的痛苦怪罪到湯身上,並採取報復性的方式,想讓湯有一樣的痛苦,湯的確覺得難受,但這無法讓莎比較好,她想要忽略這件事,但心裡的陰影讓她沒辦法建立坦承互信的親密關係,甚至讓她經歷更多的傷痛,直到她選擇用書寫、分享的方式,慢慢釐清自己,那些情感是來自當年那個犯案現場,那些是來自後來的心理和社會壓力,而又有那些其實是她的本性?她不只書寫,她也和湯通信,也許是距離和時間的作用,當年湯沒辦法承受的情緒,在這後來八年的通信中反而漸漸有了溝通,一直到最後兩人面對面和解,她不只放下心裡的痛苦,還找回一個朋友,曾經是初戀男友的朋友。
像莎這樣開頭的故事並不少見,但有太多人,卡在中間任何一個階段終其一生。
如果過往的真相是一個沈重的鉛球,所有這些懷疑自責、想要忽略或報復的情感,就是隱形的鎖鍊。莎在書中提到,也許她會選擇原諒,是因為無論是用那一種方式,這鎖鍊都短得讓她無法略過那犯罪現場不看,直到她領悟自己除了原諒別無選擇。
我不認為旁人有權評價在悲劇之後,當事人選擇的策略是什麼。原諒不是就比報復高尚,緊抓著不放的人,也不見得比遺忘快樂。
我覺得莎的歷程最值得參考的,並不是她選擇了原諒,而是她嘗試了那麼多方式仍舊痛苦,但她沒有把痛苦當作是她生命裡的必然,也沒有緊抓著自責、報復不放或粉飾太平,她不放棄的只有尋找讓她解脫自由的可能性。
直到她找到屬於她的道路,她不僅放下自己的痛苦,還把那些東西當成養份,從中蛻變出現在的自己。
不是每個人都有那樣的幸運,可以在這樣的過程中得到空間和支持,更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,可以一次又一次地放下過往的心理模式,去尋求真正的解藥。
這讓我不禁思考,自己是否也在某些層面陷入同樣的情緒迴圈而不自知呢?困住自己的,又到底是真實的限制,還是只是心裡的慣性呢?
這條和解之路不可能適合所有人,但的確讓人看到了,在創傷事件後身為「人」的反應可以有多麼不同的層次。
※從以上連結購書,本部落格可以得到微薄的收益※
Comments
Post a Comment